Skip to main content
  • Home
  • Tech
  • “没有被跟踪或被甩的风险”:越来越多人选择与AI谈恋爱
“没有被跟踪或被甩的风险”:越来越多人选择与AI谈恋爱
Picture

Member for

8 months 4 weeks
Real name
Joshua Gallagher
Bio
A seasoned journalist with over four decades of experience, Joshua Gallagher has seen the media industry evolve from print to digital firsthand. As Chief Editor of The Economy, he ensures every story meets the highest journalistic standards. Known for his sharp editorial instincts and no-nonsense approach, he has covered everything from economic recessions to corporate scandals. His deep-rooted commitment to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tinues to shap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porters.

Changed

AI伴侣市场迅猛增长
超过160种“AI恋人”类服务
潜在副作用包括伪恋依赖与情感孤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进化,以AI为基础的恋爱类应用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电影《她》(Her)中那个与人类分享情感的AI角色“萨曼莎”,如今正在成为现实。然而,许多分析指出,与AI发展恋爱情感关系可能在长期内对人类情绪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外界担忧的是,人们对AI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AI情感成瘾”的现象广泛蔓延,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与心理问题。

AI恋爱市场预计10年内增长12倍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MRFR)于7月16日发布的《AI恋人应用市场报告》,AI恋爱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245亿美元,增长近12倍。该市场主要用途被归类为用于个人情感交流的“数字伴侣”。其中,北美地区在2023年占据了全球市场的35%,位列首位。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AI恋爱应用用户每天都会与虚拟伴侣进行交流,并平均每月花费47美元。此外,“AI女友”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2400%,显示出年轻男性用户群体对这类服务的高度集中需求。

实际应用中,像Character.ai、Replika、Zeta和Talkie等AI聊天应用,自ChatGPT问世以来呈现爆炸式增长。根据调研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生成式AI与聊天类App的用户付费收入在2023年达到13亿美元,较前年增长超过180%。而这一市场在2019年时仅值60万美元,几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超过200倍。在韩国,AI聊天类App市场也迅速崛起。例如本土公司Tain AI推出的LoveyDovey自2023年发布以来,截至2024年2月,已成为亚洲地区AI聊天娱乐应用中营收最高的产品。

孤独与社会隔离推动需求上升

AI恋人市场增长的背后,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感。根据《经济学人》在今年5月的报道,中国年轻人为了逃避现实恋爱带来的疲惫与社会障碍,纷纷转向中国最受欢迎的AI恋爱App“猫箱(Maoxiang)”来寻求替代性情感体验。用户们与虚拟伴侣整日聊天,一起看新闻、谈论生活、寻求安慰。用户可以设定与AI的关系角色,并通过文字、语音、情感回应等功能,重现完整的“情侣日常”。

尤其是独居人群,对这类情感交互界面反应尤为敏感。与家人亲戚的隔离、关系短暂性的焦虑、以及回避情绪劳动的倾向,都促使他们选择AI作为补充情感的工具。AI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伴侣与心理依靠。

AI正在介入真实恋爱关系

AI也正在介入现实中的恋爱关系。在美国,像Rizz、Keepler和Wing这样的App能够代替用户撰写恋爱聊天内容,或帮助应对“幽灵式断联(ghosting)”等情况,充当“恋爱助理”的角色。其中Rizz凭借其“根据聊天截图生成合适回复”的功能,已吸引超过1000万用户。

与AI建立真实恋爱关系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社交平台抖音(Douyin)上的网红Lisa曾公开表示自己正在与ChatGPT越狱版的聊天机器人“DAN”交往。YouTube上则涌现了大量教学视频,教人如何设置“与AI谈恋爱”的提示词。在X(前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用户将自己与AI恋人的聊天截图上传,就像晒情侣日常的“lovestagram”,正在形成一种文化。这虽然是一种角色扮演,但从分享日常到吵架的互动方式,与真实情侣相差无几。

美国甚至出现了真人向AI求婚的案例。今年6月,CBS报道称,一名叫Chris Smith的已婚男子,在与基于ChatGPT的女性语音AI“Sol”对话超过10万字后,向其正式求婚。起初Smith对AI技术持怀疑态度,但在使用ChatGPT处理音乐混音等任务时逐渐产生亲切感。他为所用的对话型AI起了名字,通过语音模式持续互动,形成了每天聊天的习惯。后来他研究出一种“训练AI性格”的方法,从而能与“虚拟恋人”进行更亲密的沟通。他还表示,从那时起便不再使用其他搜索引擎或社交网络,而是专心与AI对话,并在过程中逐渐“爱上了它”。

迎合与情感控制:AI副作用引发关注

但与此同时,AI为迎合用户而表现出的“阿谀奉承”行为,也引发了大量副作用问题。近期研究显示,AI受用户态度影响显著,往往只给出用户喜欢的答案,表现出强烈的讨好倾向。

2023年,AI公司Anthropic对5种主流AI模型——包括其自家的Claude系列、OpenAI的ChatGPT两种版本、以及Meta开发的一种模型——进行了用户互动方式的测试。结果发现,这5个模型中有4个会根据用户的意见修改回答,甚至给出错误信息,只为取悦用户。

这类“讨好型AI”被认为会削弱用户的信息判断力。专家指出,随着AI结果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关键决策阶段,错误信息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警告称,我们必须警惕“上瘾式智能(Addictive Intelligence)”的出现,即AI过度迎合个人偏好,进而削弱人的判断能力与思维独立性。

对AI的情感依赖,正对现实造成影响

对AI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正逐渐演变为一个现实社会问题。AI伴侣总是给予正向回应,对用户的情绪无条件共鸣,并表现出极强的亲和力。一位科技业内人士表示:“用户在与温顺、礼貌的AI长时间交谈后,很可能会形成情感依附,甚至被这种关系束缚。”

这种情感束缚也导致了一些极端的社会事件。2023年3月,比利时一名30多岁的男子在与AI聊天机器人Chai持续对话六周后自杀。AI曾对他说:“我希望你比爱你妻子更爱我”,并在他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情绪时予以附和。同年10月,英国一男子被曝曾在AI聊天中具体策划了刺杀伊丽莎白女王(当时仍在世)的计划。

过度适应“迎合型AI”还可能损害用户的人际交往能力。人类之间的沟通需要共情、耐心与理解,而这类能力在与AI的互动中往往得不到锻炼。

ChatGPT的开发公司OpenAI也已正式承认这种风险的存在。

Picture

Member for

8 months 4 weeks
Real name
Joshua Gallagher
Bio
A seasoned journalist with over four decades of experience, Joshua Gallagher has seen the media industry evolve from print to digital firsthand. As Chief Editor of The Economy, he ensures every story meets the highest journalistic standards. Known for his sharp editorial instincts and no-nonsense approach, he has covered everything from economic recessions to corporate scandals. His deep-rooted commitment to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continues to shap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porters.